close
週六與三五好友一同去這家鼎鼎有名的店吃飯,
食材與環境果然是沒讓我們失望,只是天氣不佳,沒能繼續在山上賞櫻........
附上相關報導讓大家知道這家店的由來^^
 
rebecca
 

一個沒有菜單,沒有廣告,沒有顯目的大招牌的餐廳,坐落在台北近郊陽明山的山腳下,靠著獨特的用餐氛圍
讓每一位到訪的客人,都能感受到主人的用心規劃和禪風經營風格
到這裡用餐,不僅飽足食慾,也讓心靈情緒得到平和的滿足

食養山房採預約制,沒預約請勿冒然前往,不能可能會敗興而歸。
原坐落於北宜公路16公里處,後來才搬到陽明山松園。
餐廳的環境古樸,散發出優雅淡閒的禪意風格,沒有炫麗的燈光和刻意的裝飾,
餐廳主體的自然風格和陽明山的綠意環境完全融合,在食材上才採取天然健康取向
也難怪已逝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林百里、張忠謀、殷琪等知名大老闆,都喜歡來這
可能就是這樣的環境氛圍,特別容易讓人釋放壓力,
食養山房的獨特風格,不僅吸引Discovery的採訪,更榮獲2008臺北餐館評鑑的四星評選。

以下就針對老闆對餐廳經營及風格想法以及當初的空間規劃的報導整理。

 


位於陽明山的「食養山房」,是間以禪風為基調的用餐空間。讓建築線條回歸簡單與純粹,盡可能的保留一切,只運用捲簾、紗簾、木片、枯木與花卉,來構思內部設計,讓空間從外到內,很自然地配置在那。另外,輔以大面落地窗設計,提升室內採光,也能納遠方山林景色入室,讓視線得以延伸。

風光無限
「食養山房的形成,起因很單純,是以『茶』做為延伸。」食養山房負責人林炳輝娓娓訴說著。原在營造業工作的林炳輝,後來到山上經營餐廳,他說,這是一個轉折點。本來只是想找個地方,能夠和同樣喜歡喝茶、喜歡大自然的朋友聚在一起,讓大家有個安定心靈的地方,「食養山房」就這麼確立了。

 

綠意 不請自來
食養山房是由3棟建築所組成,分別為大廳、長廊與禪院。安定與安靜,是踏入這兒的初次感覺。
林炳輝說,這也正是他要賦予來訪者的空間感受。他期望每個人來到這,要試著去與空間、自然對話,於是,他讓空間乾淨。「空間,反映著心的意境,空間乾淨了,才能看見細部表情,也更能產生互動。」
在食養山房裡頭,沒有華麗擺設,沒有精緻高貴的擺置品烘托,卻展演出自己的建築味道。總是會好奇,飾品該怎麼擺?該用什麼材質?才是最適合這裡?「在調整空間時,也正是向空間學習的時候,如何保留與割捨,這很重要。」林炳輝說。
林炳輝談到,從新店北宜路搬到陽明山,空間線條都不同,原來的飾品並不適合,後來,以留住這些「原住民」為準則,和原有的建築、綠色植物、山景做朋友,用尊重的心態來做修整。像是在長廊的用餐空間,留住擋土牆,當作空間的一部分,隨時間、季節氣候,青苔與蕨類植物自由生長,不突兀,反而是種特色,也讓空間很有變化。
虛與實,是食養山房的設計核心,讓格局清晰,也能納自然景入室,以及看到穿透的設計語彙。像是在長廊餐廳,一邊為擋土牆,另一邊則使用大面落地窗,人,不會只包裹在四方水泥裡,還能與自然相伴。在大廳,原本只用紗簾做隔間,空間穿透了,但客人卻不自在,於是改用2個木片夾紗簾的方式,寬度各約80公分,間隔明確,又能透過紗簾,隱約窺探空間與人之間的各種表情。

 

極簡 魅力聚焦
另外,簡單的材料與色彩,也是食養山房的設計特色之一。玻璃、木片、捲簾、紗簾與榻榻米,是運用最多的建材。玻璃與木片,有提升室內採光與隔間作用;竹簾與榻榻米,則會讓空間自然散發出一抹淡淡的草香。色彩,也以低彩度為準則,白、黑之外,還穿插了咖啡色,色彩不多,也不易混淆視覺。
空間,展演於簡單之下,這樣安排,除了讓來訪的人感受到安定與安靜,視覺也不易失焦,可以在用餐、喝茶的同時,靜靜感受著空間魅力。

 


建築長廊區長100公尺,裡面區隔出許多小間的用餐空間。
 
 
室外的廊道,是以保留原樹的方式來建造。
 
 
隨時間、季節氣候,長廊擋土牆上的青苔與蕨類植物會自由生長,讓空間有變化。
 
 
 

放上長几與官帽椅,打造書卷味濃厚的玄關空間。
 
 
 
除了邊用餐邊欣賞室外美景,用完餐後,也可出來走走,感受大自然的芬多精。
 
 
新鮮的花卉與窗外的綠意,用自然色彩來美化空間。
 
 
 
用大面紗簾區隔出的玄關,讓格局有種隔而不圍的感覺,很有穿透感。
 
 
 
放上榻榻米與小茶桌,就可在室外泡茶,邊品茗邊欣賞風景。
 
 
 

將室外的芒草拿來布置空間,增添禪意。
 
 



將水果擺入大器皿,空間別有一番風味,又能感受自然果香。
 
 


食養山房小檔案
地點:
北市菁山路101巷160號
造價:約2000萬元
建材:玻璃、捲簾、紗簾、榻榻米
電話: 02-2862-0078
資料來源:食養山房
用餐費用:每人1000元
 
 
林炳輝 食養山房負責人
當初在空間的布置,除了運用建材,或保留原生建築外,也可以運用鮮花、水果來布置,讓空間別有一番風味。像是在禪院裡,就放了柚子與芒草,透出淡淡的果香與花香,純天然的芳香劑,不含化學成分,不傷身體,同時,也讓空間更融合於自然裡。
----------------------------------------------------------------------------------------------------------------------------------------
 
 
來到位於陽明山的食養山房,原來前身「松園」的招牌還在,接著一個雅緻的空間映入眼廉。

 

走進中國禪風為主要基調的用餐空間,裡頭沒有侷促的空間擺設,不論牆上的山水墨畫、厚實的長形矮桌,以及榻榻米的搭配、桌上的各類經典書籍,或是布滿了每個角落的花卉,都像是由這個地方「長」出來一樣,沒有絲毫的刻意造作,而大格局的開窗設計,則是為了方便邀請遠方的山林景色進來作客。

 

 
空氣中傳來古琴清雅悠揚的樂聲,規律蟬聲更是夏日獨有的配樂,此時,遠眺遠處的大屯山景,光陰變化軌跡卻也清楚得見,彷彿回到了宋明文人時代的光景,身置其中,腳步放慢了,思緒也緩慢了下來,只覺「天地靜好」!

 

向自然學習

  由小徑尋路前進,迎面撞見專注走路的素雅唐裝的清瘦男子,正是食養主人林炳輝,他的神情似乎有重要的事情正等待處理,要我們先行賞味午膳後再進行訪談。

  原來,他正要前往山林溪谷偷閒,往清冽的溪流中泡個舒服的冷泉,「因為順著生活的路子走,可以省去很多的緊張刻意」,就像他手邊的茶一樣,為了能專注聊天,省去繁複的泡茶程序,只取自山邊冒出的觀音泉,自有一番甘甜的好滋味。

 

林炳輝,原本是一位繪圖建築師,十年前,當時四十三歲的他,離開都市到山上歸隱,並未擬定任何計畫的他,只想把過去的成見放下,以全新的自己去面對自然,卻創造出獨特且具有禪意的飲食文化,「我讓自己有一個與自然學習的機會,不用過去所累積的知識思考,自然教了我許多,會選擇經營一餐廳,其轉折點是生活,也讓自己有機會,和同樣喜歡山的朋友碰面」,林炳輝說。

  總面積有十二甲的食養天地,真正用餐的空間也不過一百多坪,對一般餐聽而言,也許浪費,但對於食養主人林炳輝來說,「空間,反映心的意境,空間乾淨了,才能與心靈產生對話,這是一種微妙的內在互動。做作不必要的東西會離開這個空間,就像你離開心裡的做作一樣。」

 

與心靈之友 結伴同行

  對於繪圖建築師的工作,林炳輝說明,在工地的生活固然也是一種學習,大夥兒合作完成一棟房子過程卻已經過去,後來想找一個自己能力可以做到的空間布置它,「是由外放的學習,內縮到心靈尋找能量的轉折變化。」

 


簡單清淡的料理,如同環境一樣,過多的做作是不需要的,而食物而是愈簡單愈好。

 

十年前的食養與現在的食養,有著同樣的轉折變化,林炳輝娓娓說道,之前的食養注重飲食與空間的互動,現在的食養希望與來到這裡的朋友有心靈的互動,「藉由這樣的空間,領受自然給我們的能量,讓進來這裡的空間,感受到自己的安靜。」

這樣一處靜好的空間,如果完全利用於商業,肯定會變成一處熱鬧的商業環境,但是,如果把這環境回歸心靈,「其實心靈可以走得更遠,因為清楚這是自己要走的路,而且可以跟同樣喜歡自然的朋友,有一種結伴同行的感覺。」

 

調整空間 與空間對話

  「食養空間的形成,大約都是生活經驗而來。」

  沒有華麗的藝術品擺設,也沒有名貴的器皿裝飾,食養山房裡頭,沒有精緻高貴的擺置品烘托,卻活絡出了自己的生命能量,「不需要外面來的東西,放在我的空間,因為只有當你的精神體未現時,你才需要外來東西的幫助,一旦清楚,你可以不假外力」,林炳輝說出多年來設計空間的體悟,「清楚了!儘管你用簡單的材料或思維,同樣可以創造出具象的空間模式為形容,就像來到這邊的人,就能感受到寧靜的力量一樣,並與空間產生對話。」

  他舉例說明,一個空間要其精神點,就像看一間茶室,如果精神點未現,你會發現這個空間是鬆散的,沒有延伸的力量,「十年來,我不斷地調整,不是為了找出所謂的原則,而是如何去找出空間的安靜和寧靜,還有很強的親切感,」他說:「我調整空間,也向空間學習,彼此對話,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內在互動。」

  所以,林炳輝不曾刻意為空間尋找材料,而是隨著生活把東西融進去,於空間對的東西它就會進來,如果沒有適合的,就讓空間空著,等待機緣,「空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滿足。」

純粹 找到生命的主體

  如何找出那個精神體呢?

  「由有相的東西開始學習單純吧!」

  林炳輝分享,由具象的空間說起,首先,讓居住的空間不要有過多累綴的色彩,因為過多的色彩易引起不必要的雜念,然後,所住的空間、穿著、所用的器皿,都盡量單純化,從有相的東西開始進入單純,「這樣的空間,才有呼叫的感覺,視覺接受到乾淨,心靈的感覺慢慢也會跟著乾淨起來,所以不需向外尋找,只要把自己放下。」

  不過,沒有美感,如何把東西放到對的地方呢?所以,接著就是美感的學習,林炳輝接著說明,當你有美感時,你會知道怎樣的空間比例可以呼吸,色彩、感覺是不是恰到好處,慢慢去感受、調整空間,你就可以感受到心靈的部分。

  他說,美感的學習可以透過閱讀、電影或好老師學習穫得,「不過,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心靈主體,就可能讓很多時間空過,所以隨著調整空間,不必要的東西就會離開,純粹的東西就會留下來。」

 

終究要回到心裡去!

  一個開放的空間自然有它的問題產生,食養也有它的應對進退。

  林炳輝感謝每一個問題的發生,他表示,「因為問題,就是一個機會的開始,它讓你有機會集中思考,每解決了一個問題,能量就會提升,清楚了,生命就會有一種篤定。」

  面對與承擔的學習,都可以產生人生的張力,林炳輝分享,遇到問題時,靜下來然後面對它,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

  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起心動念,過程中有些清楚有的不確定的,都要去面對,然後找到那個清楚的點,時間累積下來,生命就會變得有厚度。

  過了五十歲的林炳輝,對時間是感覺到壓力的,「那個壓力讓你不能玩過頭,還是回到心裡去吧!」

  捨棄世俗社會定義成功形式下的人生,林炳輝在大自然的教化下,以禪的思維,丟棄有相的成見,追求一種心靈的平安與滿足,也走出了自己的字裡行間,「學習禪打破一切慣性思考,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是不能放下的,捨得就是一種成功。」

全文出處:
http://house.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View_HouseContent&NewsDate=20071214&Article_ID=30068606&ArtCatID=359

http://www.zencosmos.com.tw/052_food_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 Rebecca 的頭像
    L Rebecca

    L Rebecca的部落格

    L Rebec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